成都传媒集团 >新闻动态

亲历亲见亲闻讲述好故事 掌声笑声哭声抒发真感情

发布时间:2017-08-04


 为推动全市新闻战线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弘扬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昨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2017成都市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在市广播电视台举行。从初赛脱颖而出的30名新闻媒体人走到台前,用一段段心路历程,与广大观众分享成都好故事,传递成都好声音。成都日报社锦观编辑部刘颖以9.528分的优异成绩获得演讲比赛一等奖。成都传媒集团其他3位选手也分别取得好成绩:成都晚报曾琦获二等奖,成都商报王垚获三等奖,成都全搜索新闻网朱海丹获三等奖。


比赛中,新闻媒体人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情绪饱满,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个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精彩故事,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经过激烈角逐,此次比赛共决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20名。比赛结束后,评委会将报请市委宣传部审核,推荐两名综合实力最强的选手代表我市参加四川省的比赛。


       据介绍,此次比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代表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始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决策部署,组织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亲历故事,讲述关于成都的精彩好故事,将活动的开展过程作为接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的过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出更多反映成都改革发展的新闻报道精品,充分展示和认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记“48字”职责使命,践行“四向四做”新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新闻舆论工作,为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选手感言——
       采出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
       一段段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在观众面前呈现。昨日下午,30位成都新闻人站上演讲台,讲述一个个新闻故事中感人的瞬间,回忆起新闻采访中的心路历程、艰难曲折、欣喜快乐。

他们中,有人在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山体垮塌时,不顾危险赶往现场;有人为大凉山中的彝族小女孩的梦想而感动不已;有人为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鼓与呼;有人从北京到成都,骄傲地做起了一名“蓉漂”新闻工作者……记者既是新闻现场的亲历者,也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他们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记录人间真情,深挖新闻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目睹他们的风采,聆听他们的感人故事……



一等奖获得者——成都日报社锦观编辑部刘颖


       “北漂”变“蓉漂” 此心安处是成都
       “我要讲的,是一个普普通通小女孩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出生在离成都300公里的小城广元。5岁那年,小女孩第一次跟着爸爸来到成都。第一次尝到蛋烘糕,第一次看到了大熊猫和金丝猴。她一下子就被这个城市吸引了,她想,这个连熊和猴子都长得特别好看的地方,一定是一个很幸福的地方。成都,她记住了这个名字。”与其他新闻媒体人所讲的故事不同,刘颖跟大家分享的,是属于她自己“蓉漂”的故事。
       刘颖高中毕业顺利考取了北京的大学,并在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教育部机关工作。“童话里的结尾总是说:从此,她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时隔20年后的今天,这个小女孩又来到了成都。”刘颖每每说起成都,总是不经意地嘴角上扬。“今年3月,一则成都日报锦观的招聘打动了我。在春天开往成都的火车上,我有些近乡情怯的忐忑:成都,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呢?来到锦观编辑部后,我发现同事们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上海的、浙江的、甘肃的……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新名字——‘蓉漂’。”
       从成都地铁的温暖传递到产业发展的城市声音,从茂县突发山体垮塌到暴雨侵袭春熙路,刘颖与她的“蓉漂”小伙伴们逐渐明白了“新闻工作就是要抬头辨是非,俯身接地气。”懂得了“新闻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因为融入才能感知,因为感动才能传递。”这些成都故事,让刘颖体会到了成都的温暖,“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汇聚成的样子,就是我深爱它的理由。”

在昨日的比赛中,刘颖以9.528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演讲比赛一等奖。“这份沉甸甸的奖状,是颁给千千万万‘蓉漂’青年的。”刘颖说,“这份殊荣既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蓉漂’青年的肯定。感谢成都给予了我热爱的平台,更感谢我与《成都日报》的相遇。”作为一名新闻媒体人,刘颖表示,将更好地讲好成都故事,传递成都声音,“我希望更多人通过我的故事,热爱这座包容开放的城市,关注成都的未来发展,共同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力量。”刘颖说,我选择了成都,留在成都,扎根在成都,因为成都给予我的,不止午后温暖的茶,还有月下安定的家和璀璨的未来,“此心安处,是成都。”


       一等奖获得者——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孙静


 “我与吉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屏幕上出现一个黝黑的小麦肤色、黑亮眼睛的孩子,她就是吉各小芳,一个可爱的彝族小女孩。孙静说,她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她,“初见她的时候,我不知道她有那么优秀,也不知道她隐秘内心深处的悲伤,她特别爱笑。”
       与小芳的相识,来源于成都交通广播组织的系列公益活动——“情暖凉山圆山区孩子的一个新年愿望”。年初时,孙静了解到,吉各小芳的新年愿望是“能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今年夏天,她的愿望实现了,成为了“了不起的梦想-成都夏令营”的一员。凉山州普格县即便是在大凉山,也属于很偏远的山村,所以吉各小芳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孙静很是吃惊,“她常常作为讲解员为来学校参观的人员介绍自己的学校。”孙静说,7月13日,吉各小芳来到成都第一次见到了收音机里传出声音的地方,兴奋不已。
       “当我把耳机给她戴上,让她听里面传出的声音时,她‘咯咯’地笑起来。”第二天,参加夏令营的孩子想要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播放出来,我把他们带到电台的录音大棚里,录下他们想说的话。从话语中,孙静知道了这个阳光灿烂、性格外向的女孩儿是个坚强的孤儿,便暗下决心——“尽可能地帮助她”。孙静了解到,吉各小芳的梦想是:“像我一样在话筒面前对大家说话,告诉大家,只有知识可以带来改变。”她感动得一塌糊涂,“多么精彩的回答,应该为她的梦想鼓掌、加油!”
       孙静告诉记者,她小时候有着与小吉各同样的梦想,能成为收音机里说话的人。如今,通过努力,梦想已经实现,但她深知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人会变得坚强,也会得到幸福,“在实现吉各梦想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与吉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二等奖获得者——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记者李怡心
       “品尝咸酸苦辣,见证百味人生”
       “我既是一名民生新闻记者,还是一名美食记者,经常走街串巷,为大家推荐地道的四川美食。”李怡心说,四年的记者生涯,让她对四川美食有了新的答案,“川菜除了‘辣’之外的味道,还有这些味道背后的故事。”
       李怡心讲述了咸酸苦辣的故事:14岁的眉山女孩李佳想吃肥肉长胖,是为了给患上白血病的妈妈捐出自己的骨髓时,降低排斥的可能性,但高昂的手术费却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再度崩溃,节目播出后,意外得到19万元爱心捐款,“咸的食物,甜的眼泪。”
       62岁的史业宽,9年前汶川地震时,带着60万积蓄来到成都,留了下来。做过很多工作,日子本不成问题,不过他老捐款,白粥泡菜就成了他餐桌上的常配。今年2月,史业宽被诊断出胰腺癌晚期,竟连输液需要支付的100元都拿不出来。节目播出后,他曾经帮助过的人,天南海北闻讯而至,为他建立公益平台,捐款源源不断,遗憾的是,无力回天……最后他还把遗体捐给了国家。话到此处,李怡心的声音已经哽咽。
       李怡心说,每当想起采访中遇到的这一张张面孔,我都觉得人生就如烹饪,“人性中的善良、坚强、感恩、奉献,就如调味剂,能将咱们的生活烹调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就是我的记者生涯,品尝咸酸苦辣,见证百味人生!


       二等奖获得者——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记者林锐
       “新闻现场,才是我们内心最安全的地方”
       “那天我刚好轮休,早晨被电话叫醒。”林锐讲起,6月24日,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法伤山体高位垮塌,她和同事不顾危险赶赴现场,“和芦山地震、石棉泥石流到来时一样,SNG团队再次冲在了最前面。”
       当她们被拦在距离事发地15公里外的叠溪隧道时,“走进去,没有人犹豫。”一路上,她们顾不上和同行打招呼,下午3点,终于抵达了最核心区域。林锐描述:“一片巨大的灰白的滑坡体,一条河,几百位救援人员,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任何村庄的痕迹。”她们记录着现场的点滴:探寻生命迹象、抢通便道、疏通河道,每一位救援人员都在和时间赛跑。
       从下午6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1点,特别直播组一共进行了6次卫星直播连线,一方面发回核心区域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不断更新着现场随时出现的最新信息,把我们的观察和提醒带给观众。“直到晚上11点多钟,从微信里看到好友关心的心,才意识到自己曾经离危险那么近,可到了下一次,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因为新闻的现场,才是我们内心最安全的地方。”


       二等奖获得者——成都晚报记者曾珂
       “雷锋热线给你成都式的温暖”
       2015年7月,成都晚报社推出了一个公益栏目,名叫“雷锋热线”。从那天开始,成都的上空又多了一些彩色,闪烁着“成都式的温暖”。曾珂说,雷锋热线,蕴藏着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
       曾珂讲述,2016年7月,摄影师练明乔在得知成都八一康复中心的脑瘫孩子想要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照片后,立即联系上她,希望通过她把照片传给孩子们。“我们让那些因为身体原因从未出过远门儿的孩子第一次看到了长颈鹿、斑马、火烈鸟。”2016年11月,凉山州的志愿者告诉她,凉山的孩子们没有衣服御寒,让他们温暖过冬。“我立即联系上专门回收旧衣的刘猛,6天后,4000件冬衣送到2000名孩子手中。”
       其实,雷锋热线的足迹已经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北边,我们为67岁内蒙古老人找到了阔别50年的成都老同学;在东边,我们为“企鹅夫妻”募集到湖南张家界的爱心善款;在西边,我们为西宁贫困姐妹花送去大熊猫礼物;在南边,我们牵线广州爱心人士为无臂女子送去了电脑。”曾珂说道。


       二等奖获得者——简阳广播电视台记者罗丽华
       “几经周折,他英雄的身份得以确认”
       罗丽华说,建军节前两天,她采访了86岁高龄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赖文禄。他是一名英雄,但是这个身份在他复员后21年,才第一次找到政府,证明自己的身份,唯一的理由是爱人和两个孩子生了重病,希望得到政府帮助。遗憾的是,他拿不出任何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材料。
       然而,他瘦小的身躯,让村民都不相信他是一个战斗英雄,甚至遭到质疑嘲笑,“说他穷疯了。”事关尊严,赖文禄决心恢复自己的荣誉。几经周折,民政局终于证实,他的确是一名英雄。1951年,20岁的赖文禄不顾父母反对,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镇守马良山194高地,一直坚持到接到撤军命令。战后,他被记一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我问他,为何要执意复员回乡呢?”罗丽华说,“他说,那时候大裁军,团长也留我,但我一个月要领6个新兵的钱。”老人为了不给国家增加困难,毅然回到了家乡简阳,因为种种原因,他没有去复原登记,直接回了家。如果不是家里特别困难,可能他永远不会对别人说“我是英雄”。


       观众反响——
       感动让我泪流满面,如同春天的暖流
       为好故事点赞
       “故事中,总有一种感动让我泪流满面。”“收获一份感动,如同春天的一股暖流”……在昨日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现场,30名成都新闻人台上讲述着一段段让人感动的故事,台下观众一阵阵掌声时而回荡在演播间,时而还会听到笑声和哭声,在这“三声”中,观众们感受到记者“察实情、动真情”的正义精神,更能体会到记者“俯下身、沉下心”的民生情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再次点燃学子的新闻理想,重新激发出记者的崇高企盼。
       数个感人瞬间,让刚刚迈入新闻行业的成都晚报实习生刘紫运感动之余,坚定了从事新闻的决心,“这次比赛,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他们的讲述让我明白了记者这个职业并不是只有人前的光鲜亮丽,其实很艰苦。”未待记者提问,刘紫运就率先开了口。“前辈们分享的记者经历让我对记者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和对新闻理想的孜孜追求,深深打动了我,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新闻行业的决心,做一个弘扬时代精神的新闻人。”
       “故事太感人了,我现在浑身充满了正能量。”比赛中场,记者在后台截住正准备回录播现场的王捷。王捷是新都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虽然从业时间不长,但听了参赛选手的分享深有感触。“台下观众的职业大都与新闻相关,台上参赛选手代表了观众席甚至是全市新闻行业的人,他们的心声正是我们的心里话。”王捷说:“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新闻的现场,才是我们内心最安全的地方。”王捷告诉记者,他的工作状态也是这样的,他们的故事强化了我对记者这份工作的认同感。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记者。
       “唉……”市文广新局的王海燕在离场时叹了一口气,她正在遗憾自己“学新闻出身,却没能成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记者。”她说:“听到一线记者的工作经历很有代入感,我就把自个儿代入到他们的故事中,也算是过了一把当记者的瘾。读大学的时候,老师常常说,做记者这行都是女的当汉子用,男的当牲口用。毕业后,我到了机关工作,没能体会到,今天听了他们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太佩服他们了。”成都日报锦观小编杨硕与同事手挽手走出演播室,正谈论着观后感,“获益匪浅啊,身为新闻工作者,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采访自然不用说,连摄影、制图、编辑都精通。和他们比起来,我自愧不如。不过,这也激励了我不断学习。”她表示,此次“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不仅展现了成都新闻工作者的风采,更是他们职业信仰与情怀的流露。从演讲者激情澎湃的演讲中,让她看到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温暖了观众,温暖了成都,温暖了中国。

成都传媒集团

Chengdu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