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传媒集团 >新闻动态

笑傲江湖马玉宝——评论员修炼之路

发布时间:2021-09-09



马玉宝的精神世界里,住着一位令狐冲。


洒脱,不羁。仗剑天涯,又一往情深。认准的事,会执着地做下去。


要说不同,令狐冲使剑,马玉宝用笔。


令狐冲在武侠的江湖里笑傲群雄,马玉宝在评论的江湖里如鱼得水。


剑起云涌,笔下生花。


作为成都传媒集团首位首席评论员,马玉宝这身过硬功夫,是怎样修炼的?



机缘,是马玉宝嘴里的高频词。


来成都,是一种机缘;当评论员,也是一种机缘。


2010年,24岁的马玉宝站在川大校门前时,成都对于他是陌生的。之所以考研到四川大学,机缘是姐姐在成都安了家。可没想到,润物细无声中,马玉宝越发喜爱这座城市,人生两件大事,婚姻与事业,全都在这里解决。


不过这是后话。那时的马玉宝,刚刚换了专业。


本科学的国际贸易,研究生选择了影视传播方向。“我就是喜欢文字。”戴着黑框眼镜,马玉宝举手投足中,有股书生气。与国际贸易,似乎不怎么沾边。


“看的电影多了,就有表达的欲望。”于是开始写影评,无形中,磨练了笔力,输出了观点。在某豆上,渐渐吸引了上万的粉丝。


“也算个豆红吧。”嘴角上扬,眼中得意一闪而过。


马玉宝某豆平台个人账号:开膛手贝塔


毕业后,没多想,马玉宝选择了传媒集团,成为成都日报的经济部记者。“不想剪片子。我还是喜欢用文字表达。”


从经济部到评论部,在马玉宝看来,也是机缘使然。“报纸当时正在改革,我又喜欢表达观点,感觉自己在这方面还有点优势。机缘之下,我就试一试,结合自己的禀赋,做一些你想尝试的东西。”


2017年3月,马玉宝走进评论部,推开了崭新的天地。



机缘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


5岁的你,还记得在做什么吗?马玉宝记得很清楚,他在抄报纸。


父母上班,被关家中。他就找来报纸,一遍一遍地抄写着。就像被禁山洞的令狐冲,也没忘打坐练功。


对文字的喜爱,大约也是从那时开始。再长大点,开始读小说。


莫言、苏童……比他大七八岁的姐姐收藏的书,都被他悄悄翻了个遍。游弋在书的海洋里,马玉宝疯狂地吸收着养料。


功力渐长,而他并不知晓。他尝试写小说,天马行空的那种。想象力在爆炸,对文字的把握,渐入佳境。那时起,他发现自己有一种能力。一段文字,只读一遍,就知有无语病,或是加减一个词,能形成你想要的语境或氛围。


这种能力,后来在写评论时,成了他的独门绝技。处理材料,总能左右联系,打中热点,网感甚佳。


好奇的他,有次在网上提问,这算不算一种天赋。有回答称:有人天生可以。有人则需后天很努力去培养。


而日报评论部副主任何晓蓉,很肯定地说,马玉宝在文字上是有天赋。


这,是做评论员很重要的基本功。



千里马也需伯乐。看似偶然,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看了2000部电影的马玉宝,不仅收获了某豆的粉丝,也渐渐被日报的同事们所熟知。


当然,熟悉的不是他,而是他写影评的公号,其中不乏10万+的文章。“看了这些影评,我们发现他在文字上很有天分。”何晓蓉回忆着。


“这是一次水到渠成、事后看非常理想的人才引进。”日报评论部主任朱仑说。


当时评论部人手短缺,工作压力很大,朱仑一直在物色合适的人员。在同事的推荐下,马玉宝进入朱仑的视野。“他文字干净利索,逻辑清晰明了,非常适合评论稿件的气质。”


而最让朱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跟马玉宝面谈时他的表现。


面谈全过程,马玉宝毫无情绪上的变化。冷静平稳,语调没有变化,不迎合,不反驳,“这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增强了我对他的兴趣。”


直到现在,朱仑还经常就此事与马玉宝开玩笑。


初到评论部,马玉宝也经历了不适应。不知道写什么符合要求,就需要一个梳理,去看以前的评论文章,去找感觉。“我理解,这就是传承。”


为此,马玉宝翻看了日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部分作品,并作了比较。


写法,就一点点攒出来,潜移默化。“从有直观印象到深入了解,其实也是个学习的过程。”


“他的文字功底很好,也喜欢学习,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我对他的帮助仅仅在党报评论文章的规范上。”保持评论员各自的风格,尽量创造环境,不去干扰他们,这是朱仑的理念,却极大地助推了马玉宝的成长。


后来,马玉宝自己也成为导师。他结对一名年轻编辑,帮其熟悉评论的写作。不久,这名编辑有关疫情的一篇稿子入围“中国新闻奖”,传帮带作用显著。



有文字功底,就能做好评论吗?


马玉宝之所以成为首席评论员,还与他自身的特质分不开。


比如,大心脏。


让何晓蓉记忆深刻的,是七中食品卫生事件。“当时他连写三篇,一锤定音。”《在众声喧哗中倾听科学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敢向流言说“不”》《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的目光》。



截选于《在众声喧哗中倾听科学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敢向流言说不》《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的目光》评论文章


一天之内,三篇评论,掷地有声。


马玉宝胸有成竹,就像令狐冲使出独孤九剑,险境之下却绝处逢生。何晓蓉说,“这种冷静,很难得。”


冷静,缘自偏理性。“太阳之下无新事。”其实事情就那些,当你慢慢总结规律,训练思维,也会变得理性。


马玉宝说,不需要太多情绪起伏,当你去注意它的本质,看到本质,你会觉得就是一个老套的东西。


比如,娱乐精神。


马玉宝很少焦虑。与他共事的同事都有这样的印象:情绪稳定,心态很好。


一篇稿子,如果限时完成,或被安排指定你来完成,焦虑会四处蔓延。但马玉宝不会。他骨子里,有河南人特有的幽默。


他说,他写稿子是有点娱乐精神的。


娱乐精神,像高压锅上的泄气阀,总会把压力降在安全值内。


他的稿子也有被打回之时,但不会伤及自信。“你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要催眠自己,PUA自己。”


比如,正反馈。


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一个知道做什么事情可以得到正反馈的人。


只要知道这个东西好,就会笃定去做,不管短时间内是否有效果享受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滴获得、提高的过程。


这便是马玉宝信奉的正反馈。


一如减肥。跑步3个月,也许没效果,但4个月后就会变样。“厚积薄发,让子弹飞一会儿。不盯着目标,反而得到其他的东西。”



不过,他也坦承,自己好几次减肥失败。现在,有了更好的正反馈:为了享用更多美食,就得跑更多的步。


直至跑成习惯。



马玉宝有不少的习惯。


以前,喜欢旁征博引。现在,追求表达的精准。


大道至简。


他爱思考,把平常的思考放在生活里,把生活的思考放在工作里,形成互补。


他爱音乐。听很燃的歌,通过歌或曲,构建意境和场景。


写温馨如《冬至如小年,人间少团圆》,他听毛不易的《平凡的一天》,顺便把歌词直接放在稿子的结尾。


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放松时文如泉涌。所以在家里他不穿衣服写。心流之下,忘记时间。


他会放上一杯水,让尿意逼迫自己不久坐。


他也喜欢看海。坐一下午,看潮起潮落,放空自我。


他说,他比较喜欢令狐冲,洒脱。


事实上,他是一个有个人思想,有自信有底气的文字工作者。


这种气质,与令狐冲何其相似。



- End -


策划执行:集团党群部、红星新闻网

以上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


阅读原文

成都传媒集团

Chengdu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