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传媒集团 >新闻动态

视角·交流 | 趣说新闻报道中的“有趣”

发布时间:2022-05-24

对于趣新闻的报道,我们可能多数停留在对新闻本身趣味性的挖掘。但殊不知,“趣闻”之外,有些常规新闻也可以做到很有趣。比如说气象信息、放假通知这类常规化的新闻报道,如何能够做到很有趣,有趣的点在哪里,这其中考量的既有趣味新闻报道中“度”的把握,也有报道过程中“量”的度衡。


趣说,常规题材也可以趣味十足


除了语言的网络化,如今的读者更希望看到新闻报道中创新化的表达。千篇一律教科书式的新闻采写与编排早已让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他们来讲,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哪家媒体推送速度越快,他们就越先接收到。对于一些全国热点新闻事件,当经受了同质化新闻的狂轰乱炸,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只能是权威央媒。作为本地媒体,如何利用好信息分流带来的粉丝红利,简单的转载已经很少见,在本地媒体的表达上更多的是对单个新闻的整合。换言之,拼不过速度,那就得在内容上进行丰富,给读者带来内容更全、形式更多样的新闻。这部分内容在表达上就决定了当速度不能成其为优势的时候,创意就是一个新的落脚点。


有趣便是创意的一部分。遇到一些常规新闻,保持趣味或者适当调侃可能会更容易打动读者。3月6日,锦观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篇天气报道《本文无字,自己领会》,相比于以往的同类报道,小编进行了差异化的表达,标题利用网友的好奇心,说天气但不表明天气,内容则用一张气象局的图hold住全场,一目了然。日期、气温、风向应有尽有,言简意赅式的推送给了读者更多发挥空间,评论区瞬间沸腾。“本文无字,评论区开会”“新闻越短,事情越……天气啊,那没事了”“喜欢这个创意”……点赞、评论,大家的反馈推动着新闻进行第二次传播。




趣味, 也应该做到逻辑严谨


有趣是在信息准确的基础上进行的挖掘、创新。因为存在一个再创作的空间,注重表达逻辑的严密就更为重要。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必须与新近发生事实自身相符,不允许有虚假信息掺杂其间。


这就要求报道者在追求趣味性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新闻中的度。这个“度”是读者反馈好坏的标尺,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你玩笑开大了,到了“以辞害意”的程度,那批评质疑之声自然会压过对你“创意”的肯定。无论如何创新,任何丧失了“真实性”的新闻报道都是完全失败的。


4月9日,锦观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篇放假通知的报道《八天假要来了》,从其他媒体五一放假通知来看,均在标题体现了五天假。找到此新闻线索时,如果再在标题上和其他媒体没有区别,那只能说是一篇简单的新闻转载,不仅不能带来阅读量的变化,也不能引起舆论,也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时的小编巧妙利用读者期待放假的心理,一次发布了两个节假日,一个“五一”劳动节,一个端午节。两个节假日相隔一个月,时间上可以说隔得非常近,这时如果把两个假期相加做在题目上,八天假那就是妥妥的。再加上“要来了”的语言表达,既避免了读者简单认为“五一”要放八天假的误区,又故意引导读者进入“五一”要放八天假的猜想。模糊化的题目处理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思考,就像脑筋急转弯,如果不多想一步,那就必然掉进编者设计的陷阱。





即问即答,与网友形成良性互动


新闻趣点可以很多,但也需要把握一定的“量”,如果轮番多次如此设计,会很容易让网友产生厌倦感,直接给扣上标题党的帽子,一旦产生这样的刻板印象,那么,离“取关”也不远了。


当然,怎么处理稿子发表后产生的各种网友评论?点赞的声音我们都爱听,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说你喜欢听的话。这就必须要求重视网友评论,及时解答网友之疑,特别是带着不解和怒火的网友,我们更不能当逃兵。


特别是当他们不能“同步”你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进而产生断章取义或主观臆断、不理解、不认同的时候,武断地不精选这样的评论,绝不是一个成熟的应对方式。好好反思,想好如何回复,并能让对方欣然接受才是一种好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面对面沟通表达,一句生动风趣的话语,或许就能让“肚皮官司”消失于无形。网络上,我们需要的是网语,需要练就一套符合网络传播的话语体系。只有与网友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才能让他们理解你的用心,对创意的认可。


我们甚至可以说,评论区给了大家畅所欲言的机会,也给了大家互相揣摩对方心思的契机。想要了解你所属平台粉丝类型,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观察窗口。


- End -


作者: 成都日报社 饶竹舟 李怀英


成都传媒集团

Chengdu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