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传媒集团 >新闻动态

全国首个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20-10-26

公园城市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一次全新升华


成都公园城市场景机遇图”首发!


10月24日下午召开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分论坛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首次发布了“成都公园城市场景机遇图”。




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初,成都市委创新提出“场景营城”理念,通过场景营造、价值转化,推进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建设。按照落实“场景营城”理念的工作要求,编制了“成都公园城市场景机遇图”应用程序,以此建立公园城市场景机遇信息平台和发布机制,将发布工作实体化、信息化、常态化。


该相关负责人表示,期望通过“机遇图”,展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推介成都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的优质企业,发布企业场景空间招商信息、产品和服务供需信息,为投资方提供投资机遇、为产品和服务寻找买家,建立起一条新的公园城市建设相关供需市场对接渠道,达到服务企业、服务市场、服务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目的。



据了解,该平台的网址是“chengdumap.com”,由“一库两端”组成。“一库”是场景机遇信息数据库,“两端”是移动展示端和网页展示端。内容包含“四图一单”,即“公园城市场景图”“场景空间招商图”“产品服务供应图”“市场需求机遇图”和“投资政策清单”。


一是公园城市场景图:分为“公园场景荟”“产业生态圈”两部分。其中,“公园场景荟”用于推介展示公园、绿道和公园城市示范片区、示范街区、生态康旅等场景矩阵;“产业生态圈”用于推介展示成都14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


二是场景空间招商图:用于发布拟打造或已建成地块、建筑、场地等场景空间载体招商引资信息。


三是产品服务供应图:用于发布企业向市场推出的产品和服务信息。


四是市场需求机遇图:用于发布在项目合作、融资入股、人才招引、技术支持、规划策划、推广营销等方面的各类需求。


五是投资政策清单:用于汇聚链接公园城市建设投资相关政策。目前,基本功能已经具备,形成了1.0版本。


该平台有何亮点?


据该负责人介绍,一是精准筛选。选择所关注的地区、类型、行业、面积等要素,便可以精准获取信息。

二是便捷对接。如果对企业或场景感兴趣,可以直接点击“电话”或“邮件”标识一键联系。程序直接与手机中的“百度”“高德”和“腾讯”地图关联,可直接导航至目的地。

三是用户注册均为实名制,都必须注册“统社会一信用代码”和管理员手机号,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四是所有信息在发布前均有审核,避免不恰当信息被发布。

目前,信息平台形成了1.0版本。后期,我市还将在推广使用中不断优化、完善,使其增加更多功能、更多场景,更加便捷化、智能化,更贴合用户使用实际。


全国首个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正式发布


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由天府新区联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制的全国首个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正式发布。


该体系植根于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近三年来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聚焦一个发展目标,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5大维度,从15个方面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目标导航和度量标尺,力求体现前瞻视野和共向追求,在深化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上开展了先行探索。




全国首个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

具体包含哪些?


一个目标: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永续城市

五大领域、15个维度:


一、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让城市整体成为一个安全、自然、健康的美好家园。

1.安全永续:坚持大生态与大安全的统一。坚守底线约束,留下更多生态空间与良田;尊重自然规律,维护原生地理,合理利用资源。

2.自然共生:城市也是本地动植物的美好家园。从生物视角,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尊重自然生境网络,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

3.环境健康: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宜居角度,改善空气质量常现蓝天白云,改善水质让市民亲水乐水,加强防控以杜绝土壤污染。


二、品质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提高市民的幸福度和满意度。

4.城园融合:将城市全域建成一个大公园。以组团嵌套、蓝绿渗透、无边界融合的方式,将城市融入大自然、实现无处不公园。

5.田园生活:引领以公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以功能导向的绿道系统,承载游憩休闲、绿色通勤和公共服务,让市民出门即公园,园中享生活。

6.人气活力:焕发精彩、融洽的生活氛围。从市民多元需求出发,提升城市活力,鼓励邻里交往,促进商业繁荣。


三、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生态价值导向,探索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7.生态增值:坚持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推动生态资源价值核算,建立运营反哺维护机制,促进生态资产持续增值。

8.生态赋能:依托环境品质构筑核心竞争力。围绕优质生态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吸附高能级功能、撬动产业投资。

9.绿色低碳: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清洁能源、绿色生产,依托科技创新和智力人才,发展新经济为引领的环境友好产业。


四、文化传扬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让城市成为新时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10.文化传承:重视地方文化传承与彰显。尊重历史源脉以巩固群体认同,强调城市美学以刻画特色印记,注重场景营造以呈现民俗风情。

11.文化驱动:以文化培育城市长远发展动力。创造性转化历史遗产,创新性发展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2.开放包容:秉承美美与共、兼容并蓄的态度。积极推动城市与世界的广泛链接,提升城市的国际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


五、现代治理

坚持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13.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难题。加强法治化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14.基层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探索同心同向的共建机制,完善多元参与的共治体系,构建普惠公平的共享格局。

15.智慧治理:运用信息技术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发挥数据要素的能力,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让市民享受更加公平、便捷和精细化的服务。


对话成都天府新区:

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是怎样“炼”成的


1、该体系发布公园城市指数意义何在?

迈入生态文明时代,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重点关注的共同话题。小锦了解到,去年首届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发布了《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专著,代表了理论研究的阶段成果;在本次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是对公园城市理论的进一步深化阐释,是对公园城市具体建设工作的度量标尺,是公园城市凝聚共识、复制推广的框架基础。


“作为全球首个权威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将有利于大家更加深入的理解公园城市内涵,有利于明确公园城市的具体工作该如何系统化开展,有利于凝聚更多共识以向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成都天府新区规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并非一个最终成果,而是未来持续深入开展工作的起点。下一步工作还将结合实践继续深化,形成符合各类城市特质的量化指标与评估体系,希望更多城市与朋友能够理解、认同并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域推广这一城市发展新范式。


2、指数发布对公园城市建设将带来什么指导作用?

公园城市指数源于天府新区两年多来在公园城市各领域先行实践的经验集成,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全面指导下,形成了“一个目标、五大领域、十五个指数”的框架体系,作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公园城市共识,是源于新区又高于新区的一次开创性探索。


公园城市指数从相对抽象的目标愿景出发逐层拆解与阐释,明确了重点领域,制定了分项指数,是一套可感知、可量化、可操作的工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公园城市的战略谋划得以落地生根,可以分领域、分系统指导规划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建设实施的有序进行;公园城市的实施进度得以量化评估,结合指数框架体系各城市可制定符合自身特质的定量指标和建设计划,并开展定期评估,辅助城市决策;公园城市的实践创新得以持续深入,先行开展工作的城市将沿着指数框架体系进行更细分、更专业的钻研,随着更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的加入,未来必将凝聚出更多智慧与共识,促进广泛的交流与进步。


3、如何选取“1-5-15”目标维度、评价指数,标准是什么?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新范式,因此公园城市指数在研究过程中,广泛吸收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等世界先进城市的远景发展共识,结合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领域的先行实践,不断提炼、总结、深化形成了“1-5-15”的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


其中,以“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永续城市”为目标,是对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回应,是追求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必然结果。以“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为五大领域,是逐项落实基本原则、强化公园城市逻辑和本源追求的结果。在五大领域下进一步拆解细化的十五个指数,是结合具体实践与城市发展共识,提炼的公园城市系统工作。



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发布


论坛上,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据悉,这是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导则》于2019年9月正式启动编制,期间,多次征求了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意见建议,拟于近期印发。



“公园社区作为公园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也是未来城市“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和首倡地,始终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发布人,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兰正秋介绍,《导则》的编制不仅能够深化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积极探索社区单元的公园城市营建模式,也为筑牢未来城市新形态底部支撑,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导则》主要包括背景与概况、总体规划指引和分类规划指引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公园社区内涵阐释,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以及前期研究成果明确界定公园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二是总体规划指引。围绕建设复合开放、安全绿色、共享共治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基本单元为目标,提出功能复合促共联、开放活力促共栖、绿意盎然促共赏、配套完善促共享、安全韧性促共济以及多元协同促共治的六大总体指引。


三是分类规划指引。依据社区分布区域以及主导功能,将公园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乡村社区”三大类型,并综合考虑三类社区的主导功能、规模分类和差异化特征人群需求差异性进行分类设计,明确分类指引要求。其中,城镇社区聚焦为居住人群营造高品质宜居环境、便捷化公共服务配套、闲适安逸的市井人文生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产业社区则更加关注产业人才个性需求、属地企业的功能需求,积极营造人城产高度融合的社区单元,同时按照产业经济结构及空间形态进一步细分为创新研发型、先进制造型、商业商务型、现代物流型以及现代农业型五大类产业社区,并提出针对性、差异性的营造思路。乡村社区突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据介绍,《导则》发布后,将有效弥补我市公园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缺失的空白,为全市公园社区建设提供目标指引和工作路径,将成为深化社区发展治理,助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有力举措。


- End -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传媒集团

Chengdu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