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时代,传播格局错综复杂,新闻行业如何培养人才?内容如何传播,技术如何更新?新闻业的发展方向如何确定?
12月16日,成都传媒集团·三色讲堂与中国传媒领域三位重量级人物跨越时空远程对话,以“瞰见智媒体——元宇宙背景下的媒体深度融合”为主题,正式开启了成都传媒集团的“智媒体与未来”系列活动。
本次讲座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教授三位专家,共同开展专题讲座与圆桌论坛,分享他们近期关于“元宇宙”“智媒体”的思考与观察,讨论智媒体与媒体深度融合的未来趋势。近期,我们整理了本次讲堂的专家观点的文字版,以飨读者。
问题1
智能媒体时代,新闻业人才培养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未来,人和AI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对于智能媒体时代的新闻业未来走向及人才培养问题,我将通过一些关键词来做出我的回答。
第一个关键词是“算法思维”。通过调查国内外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教育情况,我们发现大家都在致力于培养当前变革中的新闻界所需的精通人工智能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人才,重点是培养“算法思维”,即教育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及算法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思想,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机器学习与算法、数据挖掘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库、人机交互等技术层面的学习。其次,光有技术也不够,学生要知道技术发展的可能性是什么,也就是要培养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也就是要注重从理念层面去审视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让技术与思辨并重。
第二个关键词是“实验室”。在新兴技术如何支撑新闻业的变革,产品形态的探索等方面,我认为建设媒体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支撑,现在的媒体实验室有新闻界建设的,主攻内容产品研发;有企业建立的,主攻数据产品;还有高校建设的学术型实验室,主攻传播研究。这三种实验室是相互衔接配合的关系,从微观到中观、宏观,建立一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所以主流媒体要重视媒体实验室的建设。
第三个关键词是“全链条”。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参与新闻生产是一种全链条的参与,比如数据整合,新闻线索提供等方面,人力是有时而穷的,而通过媒体大脑则可以帮人脑来拓展计算能力。总之,人工智能技术就是人的能力延伸,不仅是体力,也包括智力。未来AI的全链条参与内容生产后,新闻生产可能会变为一种人机的协作,我们要学会适应人与机器的交互与协作关系,互相取长补短。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确实给予了我们新的赋能,但是人工智能技术也给了我们危机和压力,因为一些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岗位和工作,可能会被机器所取代,比如说模板化的文本写作、简单的视频编辑等。所以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给予我们新的赋能,带来业务能力的提升,但另外一方面它会取代我们曾经熟悉的、具有门槛的部分专业能力和不可替代性的价值。所以媒体人必须要有我前面讲到的一些相关技能的提升。
未来,人和AI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它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想用8个字总结:各自忙碌,彼此牵挂。人要回归人性,关照伦理,重视创作创意。而人工智能在算力的优势,见所未见。探索两者之间如何有机融合,厘清相互之间的边界,才是人工智能新闻业,未来一个健康的、可能的前景。
问题2
智能媒体时代,关于“元宇宙”技术有哪些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元宇宙的“科幻版”。很多人在讨论元宇宙的时候,都把它追溯到1992年美国的科幻小说《雪崩》。它讲的是说大家通过终端,用虚拟分身进入计算机,这是目前有关元宇宙,我们能找到的早期科幻定义。然后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头号玩家》电影,以及刘慈欣对“元宇宙”的一些批评等等。我认为这些都很好,展现了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为元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概念”。
第二个思考是元宇宙的“科学版”,起点是2007年,从科研界到产业界开始较密集地进行虚拟空间的研究,开始相关技术标准及专利的制定与申请,并形成了对“元宇宙”的公认定义是虚拟空间的集合体,包括互联网、AR、VR等的一个虚拟世界等。在2012年,有专家提出了数字孪生的概念,再到今年Facebook改名为Meta……元宇宙的内涵更丰富了。可以说,现正处于探索元宇宙科学版的时代,注重对其从原理、结构、核心模式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
第三个思考是元宇宙的“产业版”,目前公众担心在市场上炒作元宇宙概念是“割韭菜”,科技界有人担心元宇宙是新一轮的“科技泡沫”,担心泡沫可以理解,也是必须的。但我们不妨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元宇宙,比如国内创投界目前热门的VR硬件行业,如“小鸟看看”等,资本已经开始进入这条新赛道了,然后还有很多头部游戏公司已经布局元宇宙游戏了。目前的产业现状是硬件产业已经走在前头了,可是很多软件应用还没有跟上,所以元宇宙的产业版才刚刚开始,远没有发展成熟。
第四个思考是元宇宙的“政府版 ”。如何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元宇宙技术及产业发展?目前韩国政府在出台政策方面是非常积极的,中美等大国还在审慎地看待元宇宙有可能带来的泡沫风险。我认为元宇宙产业还处在生长的初期,处在从概念导入到技术导入的早期发展阶段。所以对脱离实际的炒作当然要注意,元宇宙作为互联网3.0的未来形态,从科创及治理的角度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它将会是下个阶段技术革新的重要突破方向。我会比较重视从新兴技术及产业的角度看元宇宙,展望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变革及其机遇。
问题3
智能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收复失地,拿回话语权?
自从互联网重塑媒体传播格局后,我们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时代,面临着传播、技术、内容的不确定,当前的传播格局变得特别复杂,无法用一个简单明了的框架去概括。
但是人们一直对世界的把握是有强烈冲动:追求认知上的确定性。过去传统媒体在变化的世界与受众的认知之间充当一个确定性的连接。但有了互联网以后,特别是进入智能媒体时代,过去固态的线性链接变成了现在的网状的链接,每个人不再是线性、被动、孤立的接受者,而是在网上变成了能动的、具有活性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一个传播者。
互联网、人工智能是一种“元技术”,这种技术从四面八方攻破了传统媒体的“护城河”以及“堡垒”,引发新传播技术革命与传播格局的重塑。
互联网技术通过技术的迭代来换取空间,来获得市场,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突破,它利用迅速崛起的平台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比如,腾讯利用技术跃迁,冲破了规制壁垒,规制不允许生产新闻,但它发明了QQ聊天工具,迅速构建了内容平台。QQ空间的内容含金量虽然不高,但当海量的受众被集聚起来后,流量就成了平台,也就是说,新媒体平台凭借技术活性,绕过了传统媒体护城河,也能穿越规制的紧身衣。通过技术搭平台,而不是生产内容,互联网企业建立的各种平台将人们的注意力分散了,传统媒体的品牌知名度随之被稀释,进而引发传统媒体的生存危机。传统媒体如何收复失地,重新把失去的影响力版图和话语权夺回来?
首先就是要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在被互联网彻底改变的传播格局中去收复失地。例如中央电视台台长慎海雄提出过“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就是说传统媒体要改变此前长期固化的体制机制,去适应互联网带来的变化,身段要变得灵活,增强应变的柔韧性,去适应进而引领新的传播格局,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在新传播格局中赢得竞争优势。
二是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县级媒体是中国传播金字塔的底座,因新媒体的广域扩张,致使主流声音在中国社会基层失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中国传播格局重塑的托底工程,加固底层传播网络,可以有效收复主流媒体失去的底端受众,让主流声音的覆盖面更广,让主旋律的声音、正能量与基层广大的民众重新连接起来。
三是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治理。整治新媒体野蛮生长、灰色生长的乱象,让失控无序的互联网回归秩序及可控的轨道上来。但在互联网技术迭代升级加速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不可就此高枕无忧,双方的博弈将会是长期的,新型主流媒体必须充分认识到传播格局变革的逻辑,依托政策红利,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掌握技术的力量,才能不断突破,获得市场和话语权,提升主旋律的音量。
媒体融合没有标准答案。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是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做最好的自己。
圆桌论坛
元宇宙与媒体深度融合有什么关系?
赵子忠:我认为元宇宙产业发展成熟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那么主流媒体现在可以做什么?我认为目前就是要保持对这一技术的了解追踪,其次,现在已经有很多元宇宙的新闻报道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了,而未来,主流媒体是要反过来,通过VR等技术手段,去给元宇宙世界输入内容的,不论输入的是新闻、视频,还是其它。
周勇:元宇宙不是凭空出现的,其技术积累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其沉浸性、模拟真实世界互动性等优势或许将改变未来的传播形态与格局。我认为主流媒体应该以小步快跑的态度去面对它关注他,不要幻想一口吃成胖子。
其次,我知道成都传媒集团在计划建设一个媒体实验室,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因为对于新兴技术研发与运用而言,媒体实验室的试错成本低,它可以实现小范围的产品生产孵化,然后进行小范围效果测试,然后慢慢投放到市场,有比较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机制。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我们对一些东西感兴趣,可以通过实验室的孵化机制,落实在一些具体的产品上,而不是着急要把握整个宏大概念,我们去磨一些具体的产品,然后基于对过去元宇宙相关的技术、评估,来看待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最后在媒体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对数据挖掘与算法等方面能力的培育,注重培养能把技术与实践工作有机衔接起来的人才。因为能做出比之前更好的产品,就是新闻业追求技术革新的初衷。
张涛甫:技术可以提高传播效率,提升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密度与效度,但是要防止技术操作不当带来的误伤,警惕技术的滥用。目前,主流媒体在利用新兴技术上已经做得不错了,也有一些主流媒体在主动介入技术的研发,即便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比如“借船出海”,借别人的“船”,搭载我的“货物”,这个思路值得借鉴。此外,还要注重技术价值观问题、伦理问题,防止技术对公共价值与利益的误伤,须以理性的态度来掌控技术的开关,不能让马斯克、扎克伯格等技术“极客”去把持技术的“红色开关”,否则,会引发灾难性后果的。
- End -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