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传媒集团 >新闻动态

未来成都将打造六类街道场景,将绿道融入街道慢行系统

发布时间:2019-07-12

你理想中的城市街道是什么样的?

浓密的树荫下有着一排长椅,有人在乘凉聊天?

或是静谧的街角公园,有人跑步、跳舞、骑车?

……

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空间载体

街道担负着交通、休闲、生态、商业、文化等功能

也生产着人们对整座城市的想象


为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对其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进行全过程指导,我市制定了《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和《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建设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未来,城市街道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建设以人为本、安全、美丽、活力、绿色、共享的公园城市街道场景。


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如何设计?

有无参考案例?

步行优先慢行系统又该如何打造?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成都这些创新思路~



一体化打造

形成“U”形空间


前不久,成都高新区出炉的街区设计指南提出,要强化道路、路侧绿地、街道两侧建筑退距和建筑界面围合成的“U形空间”整体打造理念。这一理念也在该《导则》中得到了印证。



《导则》针对“一体化”有五大理念阐释,其中首要一点便是从道路红线设计向街道一体化设计转变。将街道设计空间由以往的道路红线以内拓展到以街道为中心的‘U’形空,一体化打造街道空间。


也就是说,传统的街道仅有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等组成的道路交通空间,经过一体化设计,未来的街道,除了包含了道路交通空间,还包含了步行与活动空间、以及附属设施空间等等。


▲车行道与自行车道间设置隔离带


当然,《导则》所提出的街道一体化不仅如此。比如,其中还明确要从车行为主向公交和慢行为主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和“慢行优先”,对慢行安全、步行空间、骑行网络和绿色交通接驳提出全面引导。


▲ 分时管控街道-临时带状广场


同时,《导则》还鼓励由以往的道路设计只注重地上空间转变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统筹考虑,结合TOD站点、地下通道、过街天桥、二层连廊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地上地下连通的一体化街道。


对沿街建筑风貌整体设计

打造沿街建筑天际线


“街道的一体化设计,就是要统筹完整街道空间及交通、功能、文化、形态和设施等各个方面。”《导则》中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如绿色交通优先,保障慢行安全;业态复合,增强街道活力;传承文化,延续街道历史底蕴与人文氛围;协调风貌,打造美丽街道空间;以及提供完善便捷的街道服务设施等。



如何保障慢行安全?《导则》也提及了一些举措。如,压缩车道数量和车道宽度,减小道路转弯半径,使行人慢行过街更加安全便捷。通过高标准打造天府绿道,将绿道融入街道慢行系统,保证绿道贯通;允许慢行系统与天府绿道有机融为一体。


街道是绿色安全的,还应该是美丽活力的。《导则》鼓励充分结合步行视觉体验,通过对沿街建筑立面和建筑风貌的整体设计,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沿街建筑天际线和协调有序的建筑风貌。将统筹考虑桥梁设施的设计,如过街天桥、跨线桥、跨河桥、桥梁景观装置或构筑物等,强化特色节点的展示作用。


街道的设计也秉持人文温度。如,提出传承街道历史空间特征,注重对历史街巷肌理的保护与恢复,在街道设计中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预留空间。鼓励形成公共文化展示区、露天博物馆和公共艺术街区等。


六大场景营造

提高市民出行舒适度


那么,未来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街道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导则》提出,根据街道的沿线功能和场所活动分为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景观型街道、产业型街道、交通型街道和特定类型街道。



1、生活型街道

通过为居民创造生活娱乐、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塑造温馨舒适的场景。《导则》指出,宁静安全的街道环境是重点,包括要有合理的机动车管理、安全的过街设计、便捷的非机动车出行以及宽敞舒适的步行空间。


2、商业性街道

应满足多样化消费、休闲和体验需求,塑造业态多样、活力独具的街道场景。如提升步行舒适性,打造宽敞的步行空间、TOD一体化的立体过街;增加活动多元性,形成活跃的沿街场所、打造分时共享的活动空间;打造街道识别性,打造舒适宜人的街道尺度、视觉丰富的街道空间。


3、景观型街道

是通过打造层次丰富的街道绿化,创造景观丰富、绿色健康的街道场景。


4、通型街道

是通过保障慢行安全和机动车高效通行,塑造高效安全、绿色便捷的街道场景。


5、业型街道

保障物流运输车辆的通行,塑造简洁大气,绿色低碳的街道空间。


6、特定类型街道

场景覆盖了商业步行街、滨水步行街、街巷等目前常见、但亟待改善的类型。


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

一起期待!


本文综合自成都日报、成都发布

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

Chengdu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