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重磅打造的系列节目“中国产业地标”走进成都东郊记忆,聚焦电子信息产业,探讨成都如何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一极。
从“中国家电之都”佛山,到光谷武汉,再到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杭州……在最新的一期《对话》栏目中,节目组把镜头聚焦在了成都,选址成都东郊记忆,紧扣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探讨成都如何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一极。
为什么是成都?
成都如何炼成“中国产业地标”?
穿越70年,与时间对话
“透视”一座城市气象
更新背后的敢为人先与潜力无限
特写1
为什么选择东郊记忆?
熟悉成都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东郊记忆的前身即为国营红光电子管厂,1959年,中国第一根黑白显像管诞生于此。这里被认为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滥觞。
特写2
现场布置:家庭场景对比发展成就
一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庭场景,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了几十年前,那台黑白电视机正是由成都无线电一厂生产的;另一处则是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布景中有京东方的显示屏、极米投影电视……写满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成就。
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
节目现场精心布置了两处场景,一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庭置景,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热水瓶、茶缸等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了几十年前。值得一提的是,这台黑白电视机正是由成都无线电一厂生产的。
另一处场景,则是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布景中有京东方的显示屏、极米投影电视、戴尔的平板电脑、格力的空调,每一个角落都写满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成就。
客厅里还陈列了一幅世界名画——梵高的《向日葵》,它看上去和名画真迹并无差别,可实际上却是由京东方所呈现的最新显示技术:将画作载体变成了屏幕,可以智能感光,还原艺术品的本真质感。
两处场景的对比,梳理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史,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艰苦创业时代,到“三线建设”时的奠基,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腾飞时期……
《对话》现场 央视财经频道截图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聚焦“芯、屏、端、软、智、网”精准发力。今年5月,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关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将成都打造成为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增速达16.3%,远高于GDP增速。
产业生态
成都不仅是产业基地也是人才基地
在成都,肥沃的土壤使得这里孕育了一批优秀的电子信息企业,从而形成羊群效应。
京东方国内首片自主生产的柔性显示屏、《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创团队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索尔思全球领先的100G光通信模块、极米激光无屏投影电视、品果科技Camera360……一批又一批电子信息领域的“黑科技”在成都涌现。
节目中,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来到了现场。王东升表示,现在站在成都的东郊无比感慨,他认为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为全国乃至全球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东升还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小黑匣子,和主持人互动起来,这个黑匣子可以不停折叠,打开后毫无折痕——这就是“成都造”京东方第六代柔性屏。如今,柔性屏技术已经成熟,柔性屏可以做成一部折叠的手机,折叠屏手机将在2-3年内,迎来真正的爆发期。
王东升演示折叠屏
在过去十年,有着全球半导体显示行业领域传奇企业之誉的京东方,同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之一的成都,共同书写了创新引领发展的精彩华章。王东升表示,下一步还要在成都落地物联网、智慧城市及医学工程项目。
主持人陈伟鸿与董明珠
董明珠则表示,选择成都,首先是成都有市场,格力在成都受老百姓欢迎;其次是因为政府的支持,“我们到成都来以后,确实感受到政府对我们的支持,但我讲的支持不是说简单的资源资金支持,给我们多优惠的条件,关键是他们的态度和服务精神,这一点我们是非常感动的。”
现场嘉宾的声音
↓↓↓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
成都现在除了火锅,电子信息也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成都,包括延伸到四川,很多地方看,都看得到电子信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推广,这是“电子信息+”,这是一座金山银山,成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9研究所陈鑫:
29所从建所初就扎根成都,在最近这30年来得到了高速发展。这其中首先是得益于成都的大力支持,第二是得益于成都良好的营商环境。成都的人才优势非常突出,在电子信息领域,成都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一批高校,为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供给。同时,成都还推出了“蓉漂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对各类高端人才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极米科技董事长、CEO钟波:
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去了南方,工作10年以后,还是选择回到成都、回到家乡。其实,成都是一个从零到一,创造一个全新形态产品,做颠覆式创新最好的地方。成都是一个悠闲不失效率的城市,作为年轻一代,希望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我们这一代的打造,不断往前发展,不断蓬勃发展,成为有生态力量的电子信息产业。
壹玖壹玖酒类平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陵江:
企业腾飞得益于成都的信息技术环境,得益于成都的营商环境,也得益于成都的创造动力。
医联、企鹅杏仁创始人王仕锐:
用了5年打造两家医疗互联网的独角兽,我们聚焦于慢病管理和家庭医生两个板块,要做好这两件事必须要依靠整个城市的力量,需要医院、医生、药企、进出口贸易等环节支持,甚至需要大量的5G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配合。
清华紫光王慧轩:
清华紫光正在成都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全线布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成都建设一座3D堆叠芯片工厂,计划2021年正式投产128层的3D堆叠芯片。成都正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带来宜居生态,成都的形象非常好。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