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2月24日,一组名为《痕美》的照片和视频在朋友圈刷屏。
点击链接查看 ☟
这是成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王熙维、摄影记者吕甲、摄像记者刘阳、胡大田,深入成都市疾控中心、公卫中心和市一医院,创作的聚焦成都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融媒体报道。
在这组让人为之动容的报道背后
同样镌刻了大爱大义的温情点滴
一 次 不 连 贯 的 采 访
王熙维
▷ 缘起
2月2日,大年初九,我浏览朋友圈寻找新闻题材,看到一个摄影师朋友当天发的一组手机照片。画面是九张在武汉医院工作的护士的脸。脸上纵横交错的是口罩、护目镜、头套的勒痕。因为非专业拍摄,再加上手机广角镜头的放大,画面触目惊心。
这些照片,再加上时时看到的同类照片给了我强震:手机照片虽然来源于第一现场,但像素低,如果不是特殊的条件和时机,要将新闻图片存入历史,还是专业相机靠谱。我们为什么不能到成都的医疗战“疫”一线去拍一组照片?不只是普通的特写,如果可以,拍一组带灯光的肖像不是更好么。
第二天,我就召集部门几位同志开会,议定了带灯光棚拍摄的思路。但灯光怎么布置,图片效果最后以哪种光效呈现,也是重要问题。报社首席记者吕甲早年经过十分严格的室内棚拍训练,他提了好几种方案,并画了草图。之后,我们找到分管编委,谈了想法。最后议定,这一次,采用以圆形光影放大镜头中主角头部光环的形式,竭力捕捉一线医护人员的真情实感,也体现摄影记者对他们的崇敬。
▷ 笑声与泪水混合的采访
在市卫健委的帮助下,2月17日下午,我和吕甲、刘阳一行三人赶到市一医院,“全副武装”上多方支援的防护用品,开始准备拍摄。摄影棚就搭建在一个暂时断电停工的放射室里。房间内,巨大的机器和病床占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空间,我们的摄影棚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搭建,条件极其简陋。
▲ 市一医院工作人员帮忙搬运摄影器材
▲ 穿戴防护服的摄影部记者
▲ 穿戴防护服的摄影部记者
▲ 在市公卫中心搭建的摄影棚
第一个走进镜头的,是市一医院第二医学观察区隔离病房的吴春霞医生。吴医生个子娇小,刚参加工作没几年,从面容上看,你会觉得她还只是一个学生。我的习惯是边拍边聊,这样视频那边也有动态的声音。我问她:“你上班多久了,有没有男朋友,这期间你最难受的是什么?”话音刚落,吴医生脱口而出:“我想妈妈!”豆大的眼泪瞬间涌出……我赶紧按下快门,可闪光灯连续快速发出“啪啪”的声音,在此时却如此生硬刺耳,与整个现场显得如此不搭。于是我中断拍摄,静静地等吴医生的难受劲儿过去了,才重新开始拍摄。
▲ 王熙维与医护人员交流拍摄情况
连续三天,我们团队一共拍摄了30多名战“疫”一线的医生、护士、科研人员。每一个人在镜头里都那么真实,可亲,可爱,可敬!
在市公卫中心拍摄的一天,接近中午时,几位医生从隔离病房里出来,消杀清洁完毕,转身就到了一个被称之为“厨房”的小房间,开始洗菜、煎蛋、煮面。他们饿了吗?是在给自己准备午餐吗?我们的镜头“跟踪”到“厨房”,原来是在这几天,住在隔离病房里的一位婆婆食欲不好,医生们想尽千方百计,要为婆婆改善伙食、增强营养。
与“厨房”相对的小房间是女生寝室,住了10个医生。她们在门上贴了一个自制的卡通画,上面十分可爱的写着“仙女屋”。这一群有血有肉、活泼可爱的人呀,谁知道欢声笑语的坚强背后,是一个月未见家人的思念呢!
▲ 住在 “仙女屋” 的医护人员
新闻现场的摄影记者,时常将那些苦难、痛苦、悲伤的情感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给受众,留下“冷血”的职业印象。但这一次采访,却是我中断拍摄最多的一次。
在市公卫中心,面对一位医生想念孩子时的眼泪,我转身抹泪、以头撞墙。同样作为父母,这分别,这难受,我真的懂。
▲ 给医护人员拍照
在中断拍摄的时刻,有些更加精彩的镜头被错过了。可是,如果少一张好的新闻图片,能换回疫情早点结束,能让思念亲人的他们早日回到家人身边,我宁愿放弃所有照片,换得这时光与岁月的平流如河。
供稿:集团党群部
点击链接查看更多→疫情防控阻击战 · 传媒先锋前线日记 ⑤ 一次不连贯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