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传媒集团 >新闻动态

短平快时代如何“反其道而行之”?——单元式短视频产品在全会报道中的创新应用

发布时间:2024-06-18

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举行后,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重磅推出了单元式短视频产品《特别策划|开放成都新观察:一杯咖啡看枢纽》。

在视频中,评论员走进成都国际铁路港,现场讲述一杯咖啡是如何跨越万水千山,从意大利经中欧班列来到成都的故事。该视频时长4分27秒,共分为通达、高效、链接三个单元,以生动的故事、新颖的形式、精良的制作,结合不同采访对象的讲述,以小见大地生动展示了成都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接轨国际的枢纽服务能力、东西互济的枢纽辐射能力。

把“深”内容做“浅”

以小见大讲故事

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部署以“五大枢纽能力”建设促进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或许对于成都而言,开放并非一个新鲜话题;但之于普通读者,开放却是一个宏大而抽象的概念。

该短视频产品,定位于全会后推出的、宣传宣讲全会精神的新媒体产品,既要讲深、也要讲透、更要讲得有趣,这“三要”是我们在策划之初就反复思考讨论的问题——

如何“讲深”?视频紧扣“枢纽能力”这一关键词,借一杯咖啡的旅程,生动展现成都的枢纽通达能力、枢纽服务能力、枢纽辐射能力;

如何“讲透”?通达、高效、链接三个单元,分别聚焦一杯咖啡从意大利来到成都、通关入境、再从成都分拨出去的三个不同阶段,让抽象的“枢纽能力”具像化为真实可感的货物流通过程;

一言以蔽之,该短视频产品以小见大讲故事,以一杯咖啡的旅程为切入点,把宏大的概念微观化、将抽象的表述具像化,不仅把“深”内容做“浅”,把“枢纽能力”讲得深、讲得透、讲得有趣,更有效降低了观看门槛、减少了理解难度。

把“旧”形式做“新”

带着问题找答案

该短视频以“主播出镜+现场体验+对话访谈”的形式呈现,但无论是曾经的电视媒体时代、还是当下的短视频时代,这样的呈现形式,都谈不上十分新颖。

如何把“旧”形式做出“新”鲜感,让观众不感到乏味?

在内容编排上,我们选择以问题为线索。当主播代入普通消费者的视角,在喝到一口醇香浓厚、价格便宜的咖啡之时,自然会产生好奇:这杯咖啡是怎么运至成都的?为何如此便宜?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疑惑,比如通关是如何做到这么快的?从成都分拨出去的咖啡将去往哪里?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再提出问题、再寻找答案……可以说,整部短视频就是围绕一杯咖啡不断“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这样的编排设计,不仅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更增强了视频的趣味性,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就会跟着主播的节奏走下去。

在剪辑呈现上,除了前文说的“与观众进行互动”,我们还选用了不少大气磅礴的航拍镜头,运用了特效、动画等剪辑手法,使得整个视频的镜头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生动、讲述更加明晰。

内容为王,形式为金。该短视频并未厚此薄彼,而是统筹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表达,既非曲高和寡的枯燥说教、也非浮于表面的形式大于内容,最终取得了“内容扎实丰富、支撑有力,形式不落俗套、典雅大气”的表达效果。

把“短”视频做“长”

单集制作优质感

虽然最终成品只有三个单元、4分27秒,但整个制作周期却耗费了诸多时间与精力。从结合已有信息从众多备选点位中,选出成都国际铁路港;到提前对接联系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参考对方建议调整拍摄脚本;到实地拍摄时,为了得到一个完美的镜头多次重复;再到后期剪辑时,反复调整修改细节……在策划的实施过程中,团队就如同一个剧组,分工明晰、协同配合,有人负责打磨脚本、有人负责通联对接、有人负责出镜主播、有人负责拍摄剪辑、有人负责海报包装等等。各环节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缔造了该视频产品的精良制作。

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推出单集的单元式短视频产品。在过往宣传宣讲全会精神的新媒体产品中,我们多以系列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一集一个主题、一天刊发一集。但系列短视频少则三集、多则四五集,每一集都涉及不同主题、不同点位,每一集出镜、拍摄、剪辑的人员也可能不一致,极易出现风格不一、虎头蛇尾的情况。
而单元式短视频产品则可以回避掉这一问题,不仅可以集所有力量于一个产品中、大幅提高产品的制作水准,也能在后期刊发时让观众“一次性就能看懂全部”、形成宣传上的强势。

通过这次尝试,我们发现,把多个主题以单元衔接在一起、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把“短”视频做得“长”一点、“厚”一点,在短平快的时代“反其道而行之”,或许也是一条出路。

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

Chengdu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