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作家杨庆珍创作的生态主题散文集《山间四季皆滋味》《人间草木有深情》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两部散文集联袂出版,互为姊妹,相向解读,前者深情关注成都及川西部分已成记忆的四季美食,后者则细腻书写成都及川西的草木,其女性气质的风物写作,为重建物感诗学,提供了新的散文经验,也为读者带来了一种气息清新、滋味曼妙的阅读体验,更为致敬汪曾祺散文美学投注了时代的解答。
草木不仅反映一地独特的地理面貌,是审美的对象,更是风土人情、乡愁回忆等的载体。《山间四季皆滋味》和《人间草木有深情》聚焦川西数十种植物——可以化为滋味的如冲菜、棉花草、蕨薹、刺龙苞、茼蒿、落葵、苦笋、悬钩子、鱼腥草、箬竹等,可以寄托深情的如蜀葵、芙蓉、珙桐、艾草、紫云英等,书写植物之味、之美,发掘植物的文化和历史。书中既描写草木的形状、色彩、味道,又融汇植物学知识和作者的生活感悟,同时还有作者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是作者对家乡的一次深情凝望。
《山间四季皆滋味》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张餐桌,每桌端出十二种美食,包括菜蔬、茶汤、果色、酒味……它们夹杂着四季浓郁的泥土气息,在字里行间流溢。春日,万物复苏,要“咬春”。田埂地头,溪边河畔,都能觅到荠菜、棉花草绿莹莹的身影,还有隐居春山的鹿耳韭,一片一片,一窝一窝,耀眼夺目。空气里飘荡着野菜的芳香,它们的脆嫩鲜美,可以唤醒身心,让人们欣欣然迎接又一个春天的来临。作者将对饮食的感悟和情味化为文字,化为一盘盘清而不淡、丰而不腴的菜肴。
杨庆珍表示,《山间四季皆滋味》跟食物有关,山野蔬果带给人的四季滋养,她想通过《山间四季皆滋味》思索的是:食物除了喂养肉身,还可以带给我们什么?“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传统乡土饮食带给家乡人的滋养,因为它们,我们才是有根的人。因为有味蕾记忆这一根定海神针,人哪怕漂流到再遥远再陌生的城市,故乡都一直在心底,我们就不至于像秋风吹过的树叶,仓皇无措。”
由美食和草木带来的生活启发无处不在。“任何一种吃食,哪怕再普通,除了用来果腹,也有独特丰富的内涵。那些长存于时光里的食物,带着朴素的味道,带着故园的守望,驻扎在我的梦中,哪怕年华老去,白发苍苍,也终将挥之不去,割舍不得。”杨庆珍说。
在作家、文化学者伍立杨看来,杨庆珍的《山间四季皆滋味》以清浅朴实的文字,以成都大邑生活母地为中心,以四季饮食为经纬,为我们细腻呈现了有几代人记忆但正在慢慢演进和蜕化的饮食文化。
如果说《山间四季皆滋味》说的是一个“味”字,那么《人间草木有深情》着力的则是“情”。全书分为四辑,以“真情”为魂,从不同的维度进入草木王国。阅读文字,仿若置身川西南的绿色世界中,沉浸在氤氲的自然气息里。《人间草木有深情》是在写草木,更是在写山河大地,写大地上的人的生活。
杨庆珍表示,《人间草木有深情》的书写对象是川西草木,它们或居于山野,或身处街头,这本书就是借草木之眼打量世界,去探索生命的幽微与奇妙。她努力在《人间草木有深情》中呈现出浓郁而独特的川西南气质与诗性空间结构:“通过这本书的写作我完成了一次对家乡的深情凝望。家乡把一切都给了我,空气、阳光、水、草木,白天黑夜,风声鸟语,当然,还有历史文化。而我作为写作者,需要用一生的时间,用文字将它们一一辨认并书写出来。”
作家蒋蓝认为,杨庆珍立足成都平原西脊,不但钟情于那里的草木山水,而且深切探寻了藏匿在草木之间的人文踪迹,对近乎湮没的历史往事进行了富有学理的爬梳,呈现出浓郁、舒缓、深情的女性气质的风物写作,让我们领略到“采江山之俊势,观天地之奇作”的巴蜀根性。
四川大学教授、评论家唐小林认为,《人间草木有深情》恋土情结、草木情深、文化乡愁、日常叙事与诗性哲思错综,使其文本颇富辨识度:“它破除了人与物、主观与客观分离的现代性魔咒,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和不露锋芒的锐利,在身体感知、生命律动和情感波澜中,表达了自我及人类与草木之‘间性’关系,为恢复人与万物的原初连接,重建物感诗学,提供了新的散文经验。”
作家、书评人庞惊涛认为:《山间四季皆滋味》和《人间草木有深情》是致敬汪曾祺先生的美食散文和描摹时代的草木情缘之作:“看似寻常最奇崛。杨庆珍用近十年深入川西的生活、观察和思考,新鲜、前沿、别致地为我们呈现了这人间草木及与其旁涉关系独特的面相和纹理,尤其是人在草木中的一片深心和联想能力,为我们留下一个反刻板印象的草木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为现代散文的状物与言情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范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姊妹书还在阅读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其配套的二维码图书也同步推出,读者扫书上相关文章的二维码即可听书。为增强读者对草木和美食的认识,出版社还请设计师制作了数十幅精美插画以及制作考究的视频,以呈现川西草木的另一种身影,并由作者带领我们走进川西山野,给读者讲述文字背后的故事。